回上一頁

 

白話詩賞析:鄭愁予 <錯誤>           

(高中國文課本國編本第六冊 、三民本第一冊、龍騰本第一冊、南一本第二冊)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本篇下載

     我打從江南走過

     那等在季節裡的容顏如蓮花的開落 

 

東風不來,三月的柳絮不飛

你底心如小小的寂寞的城

恰若青石的街道向晚

跫音不響,三月的春帷不揭

你底心是小小的窗扉緊掩

 

我達達的馬蹄是美麗的錯誤

我不是歸人,是個過客……

 

賞 析

一、            了解作者的寫作背景:

弄清該篇文章作者的寫作背景,對於文章的賞析與了解是必須而且是極為重要。抗戰時,作者的父親到前線,他獨自和母親住。因戰地不停的轉移,他從小就懂得流亡,從江南到江北,又從江北到江南,每天與一位不停盼望丈夫歸來的媽媽相依為命。二十歲左右寫了一首膾炙人口的詩--<美麗的錯誤>。 由此可知這首詩,是作者捕捉媽媽期盼父親歸來的心情,轉化而來的一則真情濃意的佳構。所以詩人認為這首詩的成功並不在構思、音韻或警句,而是表達了中國傳統閨怨詩的人道精神。[1]

這種閨怨詩是過去許多主要詩人創作的題材,而且常是他們的代表作,如李商隱的「無題詩」,這種知性創作往往和詩人的生活際遇、時代環境有很大的關聯。

         文學的鑑賞活動是透過讀者的想像和體驗,做「再創造」的過程,進而了解作品中的弦外知音、韻外之致。但也因個人的閱歷及體驗不同,角度的切入有異,有時會引出比作者的原意更豐富的意境,但有時也會曲解背離作者的原意。像這首詩,有人就認為是代表一種政治現象,並曲解為一種過客思想,是對台灣沒有感情的象徵。

     作者認為:這種「部落意識」不是為了詩的真正內涵,而是為政治現象服務的觀點,這種觀點假借新的概念價值,會將人類許多精美的文化「異化」,對人類造成相當大的危害。[2]因此,我們在鑑賞一篇文學作品,若能先了解作者的寫作背景,自能免於走偏或誤解而成「不美麗」的錯誤。

二、            體會作品的主題思想--思想理路:

(一)傳統閨怨詩都由正面描寫,詩的視角為守空閨的少婦或女子,而<錯誤>一詩的視角則移為過客身上,視角的轉換,為全詩別出心裁的地方。

(二)<誤錯>這首詩,開始的兩行比其他行低二格,這二行是此詩的小序,用來說明寫作的旨意,有「自序」意味。「我打江南走過」--暗示我是「過客」不是「歸人」,同時這句短句也暗示「走過的匆匆」;「那等在季節裡的容顏如蓮花的開落」--寫思婦的春意滿懷,結果過盡千帆皆不是的腸斷,如蓮花幾度綻開、凋零,幾度燦美、消損與和蓮花般對愛情的堅貞自守。同時這句長句,以音響的延伸暗示意義:季節漫長,等候亦似漫長。

(三)第一段「東風不來,三月的柳絮不飛」一方面交代事件發生時間背景,一方面則以外在的景物暗喻內在的心境。情人是「東風」,思婦是「柳絮」,情人「不來」,所以思婦的心「不飛」。情人的「跫音不響」所以 思婦的「春帷不揭」,顯示女子對情愛的堅定與執著。接著 「你底心如小小的寂寞的城」、「恰若青石的街道向晚」、「你底心是小小的窗扉緊掩」,來形容女子堅貞自守的心。這三句譬喻句,從「城」而「街」而「窗」,由大而小,有層遞中的遞減效果。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

(四)由於「你底心就好像東風不來柳絮不飛」,「你的心就好像跫音不響春帷不揭」,因此,「我達達的馬蹄」才有可能造成「美麗的錯誤」。第二段的首句呼應了「跫音不響,春帷不揭」,馬蹄既來,春帷揭開,這是喜悅,這是美麗,然而這也是個錯誤。因為「我不是歸人,是個過客」,思婦難掩失望之情,期盼多時卻仍然落空,跫音久不來,來的卻是過客的達達馬蹄聲。且一再重複這個「美麗的錯誤」讓「容顏如蓮花的開落」怎不令其腸斷。(句末的刪節號可做如此聯想)

 (五)「錯誤形成」的幾種看法:

1、      只因思婦的心扉有所屬,他也另有所盼,誤過客跫音為「歸人」。

2、      「我」極可能是女子日日夜夜盼望的「歸人」,然而「我」只是過客「打從江南走過」並不停留,她誤會自然又失望又傷心,「美麗的錯誤」是「我」一手造成。

3、      錯誤不是「我」也不是「女子」,而是兩人在時空交錯中,沒有「交集」,錯失良機。一方面她「心扉緊掩」造成「歸人」變成「過客」;一方面「我」看到「春帷不揭」,以為她另有所盼,不敢作「歸人」,只好又當「過客」。[3]

         

            前序  我打從江南走過

                  等在季節的容顏如蓮花開落

            時間 --三月

            地點 --江南--城--街道--窗     

            因 --春風不來  -- 寂寞的城

          果 --柳絮不飛  --青石的街道向晚  

            因 --跫音不響  --

            果 --春帷不揭  -- 窗扉緊掩

    因--不是歸人是過客的馬蹄聲

      

三、            探究作品藝術之美

(一)空間的處理:

        本詩的布局在於運用時空變化、時間由長變短;空間由大景到小景,由遠景到近景的焦點層遞,與唐柳宗元的五言絕句<江雪>有異曲同工之妙。第一層是廣大的江南背景,江南令人興起豐富的聯想,尤其採蓮歌的聯想。第二層空間壓縮到小城,也是女主角等在季節裡的所在地。第三層鏡頭移轉到街頭,青石的街道。第四層是帷幕與窗戶,這令人聯想起<古詩十九首>的「盈盈樓上女,皎皎當窗牖」有限空間的無限哀愁。最後焦點投注於馬蹄,而且由前面的視覺印象陡變為聽覺印象。結果是一個不會駐足的過客--鏡頭又漸拉遠,窗扉、春帷、街道、小城……。最後回到江南廣袤的空間,而與首行「我打江南走過」呼應。

      

(二)意象的經營:

       吳戰壘在<<中國詩學>>中給「意象」的定義是:

 

       「意象」就是寄意於象,把情感化為可以感知的形象符號,為情感找到一個客觀對應物,使情成體,便於觀照玩味。從語義的角度說,意象是詩歌抒寫情志最基本的意義單位,是詩歌語法中的「詞」。[4]

 

 詩歌是詩人內在意識對於客觀世界的投射,意象是詩人透過語言對客觀世界的詮釋,是詩人的形象思維。是詩的主體,是詩歌藝術最重要的組成部分,是詩的生命的活細胞,沒有意象也就沒有詩。簡單的說,意象是詩中有意味的具體形象,或者說是顯現在句象的意味,是「意」與「象」的融合。[5]

鄭愁予善於轉化傳統詩詞的意象,擷取其中最為引人的詞彙,加以活用。此詩中「江南」、「蓮花」、「柳絮」、「青石」、「向晚」、「跫音」、「春帷」,都是古詩舊詞習見的意象,將其轉而鋪排出古典婉約之美。

        這部分是情意教學極為重要的地方,講授時,當與修辭技巧結合,藉由意象的安排,做詩中語感的聯想,指導學生經由觸發進而體悟物外之趣與情意的學習。

 

(一)    蓮花:象徵思婦貌美、聖潔、堅貞,鄭愁予用蓮花的綻放和           凋落,來比喻思婦容貌的明亮和黯淡。「開放」比喻在期待中的喜悅,「凋落」則是等待落空時的灰心失意 。

(二)    江南:令人興起豐富熱鬧的聯想,杏花春雨的江南,群鶯亂            飛的江南,搖櫓聲中的江南,採蓮歌聲的江南,用來對比映襯思婦失望的寂寞孤冷。

(三)    東風、跫音:象徵美麗希望的來源--歸人。

(四)    向晚、春帷:象徵思婦心境。

(五)    柳絮:象徵女子芳心。比喻思婦的等待如同柳絮守候東風般,想做一季的飛揚。「東風」「柳絮」之意象雖陳腐,但藉由「不飛」「不來」,使最傳統的意象撥見為最現代的敏感,而在詩意背後,隱見一段動人「本事」。

(六)    青石:象徵女子堅貞,在色彩心理學上,「青色」屬冷色系,給人清冷、淒涼的感覺,配合黃昏時空蕩蕩的石板路,其清冷、淒涼愈加強烈,為全詩伏下情感的基調。

 

(三)聲韻的講求:

        鄭愁予的詩一向聲籟華美,此詩表面已多處協韻,如降低二格排列的首二句,以「過」與「落」相協;第一段第三行「向晚」與第五行「緊掩」,也有押韻效果。其次,行中的協韻與首尾的呼應,錯落有致,如:第一段中的「心、城、青、因、心、緊」以ㄣ、ㄥ相間,又呼應了最後一行的「人」;如首二句「過」、「落」可以和末二句「錯」、「過」搖相呼應;如首二句「季節」的一節與第一段「街道」的「街」、「不揭」的「揭」,同音重複,可以再三喚醒記憶中的旋律;首二句的「容顏」與第一段末尾的「緊掩」,第一段首行的「不飛」與詩之最後一行的「不歸」,與第一段四、五行的「春帷」與「窗扉」,音韻相近,跌宕相隨。[6] 講授後宜進行詩歌朗誦教學與欣賞,讓學生體會這首詩的聲韻之美。

 

(四)修辭的營造:

    1、譬喻:

(1) 那等在季節裡的容顏如蓮花的開落--「蓮花」喻其貞定,「開落」依季節的反復及心中希望的升起、幻滅。

(2) 你底心如小小的寂寞的城--「小小寂寞的城」喻女子在寂寞的守候中「以禮自防」,進入一個自我封閉的世界。

(3) (你底心)恰若青石的街道向晚--喻寂寞、落寞及青春不再、無人造訪。

(4) 你底心是小小的窗扉緊掩--喻自我世界的極度封閉(比小小的寂寞的城更進一層)。

2、象徵 :

(1) 東風不來,三月的柳絮不飛--象徵等待中的女子永只鍾情於某人,只有某人的出現才使他心緒飛揚,整個人活起來。

(2) 春帷不揭--象徵女子之堅貞。

(3) 窗扉緊掩--象徵女子之堅貞。

(4) 寂寞的城--象徵女子之空寂。

(5) 青石的街道--象徵女子之堅貞。 

3、映襯:

1)我不是歸人,是個過客--是與不是,過客與歸人形成對比。   

2)美麗的錯誤--思婦滿懷歡欣,以為最「美麗」的「跫音」,沒想到當雀躍迎上時,卻是晴天霹靂的「錯誤」過客。

  4、排比:東風不來,三月的柳絮不飛

你底心如小小的寂寞的城

跫音不響,三月的春帷不揭

你底心是小小的窗扉緊掩

 

(五)句法的表現

1、倒裝句:

1)恰若青石的街道向晚--正常語序為「恰若向晚的青石街道」。

2)你底心是小小的窗扉緊掩--正常語序為「你底心是緊掩的

小小窗扉」。

將詞組從原來的位置移到另一個位置的「移位變形」筆法,是現代詩中經常使用的方法。如「穩穩抓住一個世界的下墬」,「下墬」經過移位變形後,我們立刻可以感受「下墬」的力量。凡是移動句首或句尾詞組的變形,都可能引起主題或焦點的改變。[7]恰若青石的街道向晚」是時間副詞移置句尾,還原為「恰若向晚(的)青石的街道」,如此只是平淡的摹狀街景,失去時間的漸進性。移位後暗示「思婦」心境隨著青石街道漸漸向晚,暮色漸漸四合而寂寞起來。

而在現代詩裡,倒裝句的功能除了可以加強節奏感外,也有加強「陌生化」(反熟悉化)的功能。

恰若青石的街道向晚--恰若向晚(的)青石的街道

未倒裝前,節奏流暢,但純粹是散文式的語言;倒裝後,不但節奏跌宕,語言也因「陌生化」(反熟悉化)技巧的作用而擺脫了散文的平鋪直敘,充滿張力。「陌生化」(反熟悉化)是使現代詩避免散文化並增強詩語言張力的一個重要技巧,它指的是在創作中選用新鮮的、不落俗套的、甚至是不合規範的語言來取代陳腔濫調,破除形式上和語言結構上的慣性化,使語言變得陌生,或將詞類作不尋常的用法,或使不相干的事物產生新的關係,使習以為常的反應萌發新意,製造距離感、新奇感與驚喜感,表現新鮮的獨特性與新的美感,以建立我們對這個世界的全新感受。[8]

所以這兩句倒裝(一)強調的重點不同:前者強調「向晚」,暗示等待者日復一日地走向蒼老、走入無邊的寂寞;後者強調「緊掩」,暗示思婦此心的貞定及自我世界的封閉。一再的強調,目的是為了製造氛圍,烘托主題。

(二)音樂性、節奏感的增強:「晚」與「掩」協韻;「道」與「扉」不協。

         2、因果句

1)東風不來,三月的柳絮不飛。

2)跫音不響,三月的春帷不揭。

(六)、標點的妙用

           詩末的刪節號,在現代詩中尤其在抒情詩,有增強抒情的意味及加強情境延伸的效果;本詩句末的刪節號,同時也有視覺暗示[9]所以句末的刪節號,至少有馬蹄遠去視覺暗示的意味,及思婦又將要再重複首二行自序中的「蓮花的開落」;就這樣一再重複「開落」「開落」,「」就出現了。這是一首「閨怨詩」,但是全首詩中並沒出現半個「」字,向來吟詠怨情之作,貴能含蓄不露,不違溫柔敦厚之旨,<錯誤>這首詩也就勝在一種含蓄而又浪漫的情懷!

   

四、情境相近的詩詞歌謠欣賞:

1、憶江南-溫庭筠

梳洗罷,獨依望江樓,過盡千帆皆不是,斜暉脈脈水悠悠,腸斷白蘋州 。

       2、春思 -李白

燕草碧如絲,秦桑低綠枝。當君懷歸日,是妾斷腸時!

春風不相識,何事入羅幃。
3
、望春風 -台灣民謠

獨夜無伴守燈下,春風對面吹,十七八歲未出嫁,想到少

年家,聽到外面有人來,開門給看覓,月娘笑阮是憨大呆,被風騙不知。

4、      八聲甘州--柳永

對蕭蕭暮雨灑江天,一番洗清秋。漸霜風淒緊,關河冷落殘照當樓。是紅衰翠滅,苒苒物華休,唯有長江水,無語東流。

不忍登高臨遠,望故鄉渺茫,歸思難收。歎年來蹤跡,何苦淹留?想佳人,妝樓隅望,誤幾回,天際識歸舟,爭知我,倚闌干處,正恁凝愁。

[1]參見<中國時報.人間報導.75.8.31>。

 

[2]參見<中國時報.人間報導.75.8.31>。

 

[3] 參見<<高師大學報.十期•林師文欽.談現代詩的欣賞教學方法>>。

 

[4] 語見吳戰壘著<<中國詩學>>•「3•意象」,頁27

[5]參見 林師文欽<<.現代詩鑑賞教學研究>>頁6364

 

[6]參見高中國文第一冊三民本教師手冊頁102

 

[7] 參見<<國文天地.166期.劉滌凡.從語言學看現代詩神思的效用>>。

 

[8]參見<<國文天地.166期.丁旭輝.讓<錯誤>更美麗>>。

[9] 參見<<國文天地.166期.丁旭輝.讓<錯誤>更美麗>>。